标准版

您所在的位置: 首页 >>新闻动态 >>医院新闻

新闻动态

医院新闻

我院心肺康复文章在《健康报》刊登

来源: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康复医院 发布时间:2019-08-20 浏览次数:
字号: + - 14

      日前,我院专家王立中张振英关于心肺康复方面的文章在《健康报》医学论坛版面刊登,题目是《心肺运动检测促患者精准运动》。

      原文如下:

      笔者曾遇到一位因“急性心肌梗死、急性心力衰竭“住院2周的患者,出院时医生建议其适当运动,积极进行心脏康复。但患者却担心运动太多再次诱发心肌缺血;运动少又起不到促进心脏康复的作用。如何指导心脏疾病患者做到精准、适当运动,是临床医生需关注的问题。

      科学运动先明确心肺功能

      心肺功能指的是人体摄氧和将氧气转化为能量的能力,主要涉及心脏泵血功能、肺部摄氧及交换气体能力、血液循环系统携带氧气至全身各部位的效率,以及肌肉使用这些氧气的功能水平。

      由于人体运动时对氧气的需求量十分大,因此,运动测试最能“考验“心脏及肺部的活动能力,最能反映和评价心肺功能。心肺运动检测是运动试验的形式之一,通过综合应用呼吸气体监测技术、计算机技术和活动平板/踏车技术,实时检测出在不同负荷条件下,机体氧耗量和二氧化碳排出量的动态变化,是一种直接关系到呼吸、循环、代谢及神经等多系统的临床整体功能学检测方法。心肺运动检测与一般的只单纯观察心电图变化的运动试验和静态肺功能检测都不同,可以同时评价心血管系统和呼吸系统气体交换功能的能力,是目前唯一能够一次试验实现全面评估人体整体功能的临床检测技术。

      国内外的一些指南均推荐心脏疾病患者心脏康复前进行心肺运动功能评估。例如,2010年版《美国心脏康复和二级预防项目指南》、2016年版《欧洲心脏病学会心力衰竭指南》等均把运动康复列为心脏病患者的IA类推荐,建议患者在运动康复前常规进行心肺功能评估。中国的2014年版《心力衰竭运动康复中国专家共识》、2015年版《冠心病患者运动治疗中国专家共识》等,也建议所有心脏病患者运动康复前进行心肺功能检测,评估运动耐力,指导运动处方制定。

      心肺运动功能检测时可同时记录心电图、血压、血氧饱和度、肺通气和气体交换等各项指标。其中,最大摄氧量(人体在极量运动时的最大耗氧能力),是心肺运动功能检测的核心指标,代表人体心肺代谢等整合供氧能力的极限水平。在实际测试过程中,有的被测试者不能维持功率继续增加而达到最大运动状态,没有平台出现,这种情况被称为峰值摄氧量,可用于代替最大摄氧量。峰值摄氧量体现了人体最大有氧代谢和心肺储备能力,是评估有氧代谢能力的最佳指标和心肺功能的“金标准“。除峰值摄氧量外,心肺功能检测还可以评估无氧阈、最大心率、心率储备能力、最大功率、肺通气指标等,以及运动过程中的血压、心率、心电图变化等多种指标,因此心肺运动功能检测是全面评估心肺整体功能的无创检查。

      运动检测 须注意禁忌证

      除了评估心肺功能外,心肺运动功能检测还有很多其他重要作用,如:有助于鉴别心血管疾病、呼吸疾病或癔症所致的呼吸困难;监测运动中呼吸模式的特征、气体交换状态、通气功能以及弥散功能;有助于呼吸疾病的临床诊断,如运动诱发性哮喘的诊断;协助诊断冠心病,评价冠状动脉狭窄情况,筛选无症状心脏病患者;测定心脏病患者的心脏功能和运动耐量,制定临床治疗方案;评价心肺储备能力;评价临床治疗或康复锻炼效果,并依此及时调整治疗方案或康复方案;评估开胸手术的可行性、安全性,预测手术后并发症的危险性;进行劳动力鉴定以及评价疾病预后等。

      由于心肺运动功能检测是一种负荷试验,因此并不是所有人都可以进行此项检查。2014年的《心力衰竭运动康复中国专家共识》和2015年的《冠心病患者运动治疗中国专家共识》等均指出,下列疾病患者不适合心肺功能检测:1.急性心肌梗死(<2 天);2.高危不稳定性心绞痛;3.导致血流动力学不稳定的心律失常;4.急性心内膜炎;5.严重主动脉缩窄;6.失代偿的心力衰竭;7.近期发生非心脏原因可影响运动能力的疾病或可因运动而加剧病情(如感染、肾功能衰竭、甲状腺毒症);8.运动系统功能障碍影响测试者或不能合作者;9.未获得知情同意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