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院新闻
我院成功推出20多项新技术新业务
近日,我院组织20位专家,对2014年立项的22项新技术新业务开展情况进行全面评估,“脊柱内镜诊疗技术“等6项脱颖而出,获评为优秀项目。
与会专家在认真听取了项目负责人的工作汇报后,从完成诊治例数、安全性、科研成果、专利申请以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等方面对项目进行了全面评审。骨科康复中心的“脊柱内镜诊疗技术“、麻醉科的“自体血回收在手术中的临床应用“、老年康复中心的“经皮气管切开术“、康复诊疗中心的“三维躯干控制训练对脑卒中早期患者运动功能恢复的影响“、口腔科的“种植牙技术“和耳鼻喉科的“听性脑干反映电位检查技术“等6个项目被一致评为优秀项目。
骨科康复中心的脊柱内镜诊疗技术,具有损伤小、出血少、恢复快的特点,代表了现代外科微创的发展趋势。该技术主要用于腰椎间盘突出、椎管狭窄症的治疗。自2014年以来,该中心已经利用该技术为30例患者成功实施手术,无并发症发生。患者术后第二天即能正常行走,平均住院日近4.7天。很多患者是慕名前来治疗。
麻醉科的“自体血回收技术“,是针对手术出血较多的患者,及时收集患者的术中出血,经过专业洗涤后又回输到患者体内。该技术不仅节约了外源血的使用,有利于缓解北京地区普遍存在的手术用血严重缺乏的紧迫问题,更重要的是不仅可以避免外源血可能引起的感染,还免去了输外源血所必须的抽血、需配、核对等环节,节省了手术治疗时间,更加及时地对患者生命提供支持,能够明显降低手术切开导致的感染等并发症的发生。
老年康复中心的“经皮气管切开术“,具有操作简单、创伤小、出血少、手术时间短、合并症发生率低、局部瘢痕小和可控性强等优点,可随时在床边进行操作。自2014年以来,著名重症医学专家、老年康复中心主任朱立主任医师不仅指导本中心的医师熟练使用该技术,还将该技术推广到神经疾病康复中心和心肺疾病康复中心,广泛用于抢救各类危重患者,有效地促进了危重患者的病情恢复,提高了抢救危重患者的成功率,缩短了住院时间,提高了床位使用率,产生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康复诊疗中心的“三维躯干控制训练技术“,采用了国内外领先的三维站立控制系统,适用于脑卒中平衡功能障碍评估、老年跌倒风险评估及功能恢复训练。该设备可以模拟实景并通过多个摄像头捕捉患者多方位的运动及姿势信息,并给患者提供实时的视觉反馈,使患者有身临其境的感觉。由于该设备配有保护吊带,可用于不同平衡功能水平的患者,安全性高,训练效果好。
口腔科的“种植牙技术“的开展,给各种原因缺失牙齿的年轻患者和因牙病缺齿的中老年患者带来了福音。种植牙不仅比传统的义齿更为美观,其功能可和正常牙齿媲美。从2014年底至今,口腔科已完成种植牙共50余例,帮助各类缺牙患者,特别是缺牙较多甚至全口缺失牙齿的中老年患者,恢复了口腔美观和牙齿功能。
头颈疾病康复中心的“听性脑干反应技术(ABR)“是一种作为客观检查听神经和脑干功能障碍的方法,提供了听力情况的客观监测结果。利用ABR技术进行检查,可以不需要被测者的配合,在睡眠下也可进行,可广泛用于婴幼儿或特殊人群(伪聋或夸大聋)的听力检查。ABR技术也可作为听神经瘤的早期筛查手段,有利于及时排除听神经的病变。利用ABR技术,还可对其它听力检查结果进行复核,使听力检查更加客观、准确。该中心耳鼻喉科自2014年起先后开展ABR检查160余人次,大大提高了听力下降疾病的诊断水平。
近年来,我院高度重视开展新技术新业务。每年初,在科室申报、学术委员会和伦理委员会严格审查的基础上,批准实施数十项康复医疗新技术新业务开展。每年底,对上一年批准的项目进行全面评估,不仅检查新技术新业务的创新性,也检查其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通过不断推出新技术新业务,医院整体诊疗水平明显提升,核心竞争力日益突出,“大康复、强综合“的康复医疗特色初步显现。
下一步,医院将完善激励机制,鼓励各业务科室积极开展新技术新业务,同时实行更加严格的质量追踪,确保各项新技术新业务在符合医疗规范的前提下,不断取得新的突破,服务更多的社会患者和职工群众。
上一篇: 我院召开医学院工作专题协调会
下一篇: 我院召开征求意见座谈会